发布日期:2024-10-21 23:53 点击次数:177
《刘永济评传》历时六年,终于完稿。
《刘永济评传》,陈文新、江俊伟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24年7月版。
本书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结语由陈文新执笔,引言、第三章、第四章、附录由江俊伟执笔。全书由陈文新统一定稿。
《刘永济评传》首次对刘永济一生的活动与成就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梳理与评判,其撰写既带给我们一种使命感,也带给我们巨大的压力。
其一,刘永济的人生轨迹,在晚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阶段一路延伸,有这样复杂而丰富经历的人,其实并不太多。
知人论世,要厘清传主的人生经历,和不同境遇下的心理状态,在广泛的文献阅读之外,还需要跨越时空距离,努力做到“同情之了解”。我们尽力做了,但不能说已达到预期的目标。
其二,刘永济是20世纪著名的词人,词风与吴文英、姜夔较为接近。
吴文英的词一向以难读著称,刘永济的词,当然也不属于明白易懂一类。几年来,我们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沉潜于其中,确实大有所获,但我们所受的教育毕竟与传主悬殊,我们的人生境遇毕竟与传主差异太多,是否已算得刘永济词的后世知音,至今仍不敢确信。
其三,作为现代学术史上有代表性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国家一级教授,刘永济在屈赋(楚辞)、《文心雕龙》、词学、曲学、文学理论、文学史、唐人绝句和古代小说等领域均有突出贡献。
这些领域,虽然我们都有所涉猎,有些领域还涉猎较多,但要写出传主的独特学术造诣,要对传主的学术成就作全面准确的评述,困难依然太多。
刘永济先生
为了写这部评传,在反复阅读刘永济的学术著作之外,我们还读了许多古人的原著和古今的研究著作,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困惑和焦虑,那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怅惘、期待,那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不舍,甘苦自知,就不多说了。
2016年5月,我们以《刘永济评传》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获准立项,而五位匿名专家的评审意见,更让我们有种喜出望外之感。专家的鼓励主要在下述六个方面。
其一,刘永济是20世纪著名的词人和学者,其生平思想活动有着丰富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内涵,《刘永济评传》首次对他的生命历程、学术成就作全面准确的叙述、分析与评价,资料翔实,评价客观,视野开阔,观点鲜明,结构完整,引证规范,丰富了现代学术史的内容,对深化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批评史以及古代文体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该成果采用‘评传’的形式客观回顾和展现刘永济复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系统梳理其学思历程,并且全面认识和系统总结其学术成就与治学经验,这无论是对推进刘永济研究,还是深化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以及古代文体研究均具有特殊的学术意义”。
“总而言之,这一成果已经对具有代表性和重要影响的现代学人刘永济的生命历程与学术成就进行了系统的叙述、分析与评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学术经验进行了总结;成果学术视野开阔,阐述全面准确,结构系统完整,资料翔实,引证规范严谨;鲜明的观点和评价是在充分的史料分析基础上作出的,具有充分的说服力,这一切对深化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批评史以及古代文体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专家五)
《刘永济集》
“该成果具有多重的学术意义,因为刘永济系中国现代著名学人(文学家、教育家),其生平思想活动有着丰富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内涵,对其作专题研究并予以立传,有助于引导与促进中国现代思想学术文化史(尤其是文学史、教育史)研究的深入”。(专家三)
“当代的古代文学学术研究是从古代,特别是清代以来的学术研究的继承和发展。《刘永济评传》的传主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之一,其名字列入巩本栋著《中国现代学术演进》一书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所以对刘永济的人生经历与其学术成就的系统研究,对推进刘永济的研究,丰富现代学术史的内容具有充分的学术意义”。(专家四)
其二,《刘永济评传》还原了一个历史人物的本然面貌及其应有的历史地位,对现代学术史上的某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所突破,体现了“知人论世”的原则和对历史负责的客观态度。
“书稿的突出成绩表现在首次对刘永济先生一生的活动和成就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梳理与评判,大体还原了一个历史人物的本然面貌及其应有的历史地位。不矫饰、不溢美,尚属客观公允,体现了对历史负责的客观态度”。(专家二)
“从现有成果看,作者对研究对象的把握是全面而深入细致的,全篇资料翔实,评价也客观,所论多令人信服,可谓较好体现了‘知人论世’的原则。如第二章评述刘氏与‘学衡’派的相关问题,不仅对学衡派的相关问题予以认真的辨析,而且还对刘氏作为圈子中人所显示的别具特色的各方面作了切实的揭示”。(专家三)
《刘永济手批文心雕龙》
“对现代学术史上的某些问题能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对人物评价上有所突破。诚如《成果介绍》活页第3页所举例子,第三章认为,20世纪40年代的武汉大学文学院,所谓‘新’‘旧’派之争,确实存在意气纷争和人事纠葛的因素,但其实质还是源于学术观点与理路的分歧;这两派人物在其学术生涯中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我本人以前看过《朱东润自传》……今天看评传成果,觉得说得更公允。”“该成果对传主的描述客观而富有说服力。成果第三章第79页‘刘永济的雅量’一节,评述刘永济对新旧两派教师的交往,显示出与不同学派都能平等相处、和衷共济,揭示了刘永济的人格魅力”。(专家四)
其三,《刘永济评传》根据传主的实际情况设计体例,摒弃一般传记写作侧重生平的艺术再现,或一般评传的社会人生批评,坚持以学术探讨为中心,前五章侧重叙述传主的人生经历和学术背景,后七章则根据传主的学术专攻,依次集中探讨和评估其《文学论》、《十四朝文学要略》、屈赋系列、《文心雕龙校释》、《唐人绝句精华》、词学系列、说部与曲学系列等七个领域的学术宗旨、研究路径与独特贡献,以传记的形式展开学术研究,建构起一种全新的学者评传的叙述批评模式,具有不同于一般评传的学术价值。
《唐人绝句精华》
“该成果作为‘评传’文体,其体例(谋篇布局—篇章结构)是纵横结合,即全篇前四章作纵向处理,分阶段描述传主一生基本的生活轨迹,而后七章则是对传主几个主要的学术文化领域的活动及其相应的成就予以横向的专题评述。文无定法,如此行文显然是从传主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所以也是很合理的”。(专家三)
“该成果名为评传,属学术传记。它是通过传记的形式进行学术研究,是传记同学术的结合。成果共十一章,系统展现传主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前四章侧重叙述传主的人生经历和学术背景,后七章以专题的形式评述传主的学术著作。最后附录了《刘永济年表》,这使传记更完整。成果展示了传主比较丰满的人生历程,而重点放在评论传主的学术成就上。这与评传的体裁完全一致,是一本成功的评传”。(专家四)
“著者摒弃一般传记写作侧重生平的艺术再现,或一般评传的社会人生批评,坚持以学术探讨为中心,建构起一种全新的学者评传的叙述批评模式。成果共十一章,前四章侧重对传主的人生轨迹和学术生命进行历时性的考察,从第五章起则根据传主的学术专攻,依次集中探讨和评估其《文学论》、《十四朝文学要略》、屈赋系列、《文心雕龙校释》、《唐人绝句精华》、词学系列、说部与曲学系列等七个领域的学术宗旨、研究路径与独特贡献,这就从宏观上建构起以传主生平为经,以不同研究领域为纬,紧密围绕学理探讨展开的研究框架。这种别具一格的叙述批评模式,自有其不同于一般评传的学术价值”。(专家五)
这里需要加一个说明:专家评审意见所说的“前四章”“后七章”,是就申报成果而言的;从结项成果来看,其中写传主人生经历的部分有所增加,评述其学术成就的部分仍为七章。
其四,严格采用历史的、实证的研究方法,致力于考镜源流、辨章学术,在比较中揭示刘永济的学术个性和价值,这种论从史出的研究方法可为其他评传作者借鉴。
刘永济手迹
“该成果的研究方法所提出的特别注重的三方面:史学与社会科学并重;充分尊重刘永济的学术个性;尊重历史,可以为以后写评传者借鉴”。(专家四)
“本成果研究方法有可取之处,它重视刘永济学术研究与其他重要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对比,在深入的比较分析中展示刘永济古典文学研究的特色和成就”。(专家一)
“在对传主七个主要研究领域的学术建树的叙述与评价中,作者严格采用的,是历史的、实证的研究方法,坚持论从史出是该成果最为鲜明的特色。如为认定刘永济《文学论》的‘开拓性意义’,著者首先把《文学论》置于学术史的视野加以考察:‘当时出版的同类著作,在刘永济《文学论》之前而又较有影响的,只有1913年宋桂煌翻译的英人Hudsan的《文学研究法》和1921年上海书局出版的伦叙的《文学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Literature)。章炳麟的《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姚永朴的《文学概论》虽然出版时间也早,但章著谨守朴学传统,姚著固守桐城‘义法’,不能算是现代意义的文学理论著述。20世纪20年代其他较有影响的现代意义的文学理论著述莫不问世于刘著之后,如马宗霍的《文学概论》(1925)、潘梓年《文学概论》(1925)。’接着又从文化视野、文学史视野和文学批评史视野三个方面,分别与胡适、郑振铎、刘大杰、林庚、郭绍虞、朱东润等同时代学人的观点进行比对,揭显《文学论》的现代意义,进而肯定其‘为中国古代学术资源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又如为揭示刘永济《文心雕龙》研究的独特风采和引人注目的成就,成果把《文心雕龙校释》与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进行深入的比对后发现,虽然都以《文心雕龙》为研究对象,黄侃的宗旨在于阐发骈文理论,是民国初年桐城派与《文选》派纷争的产物,而刘永济则‘立足于把握汉魏六朝文学的流变,并对其代表作家、作品、文体等从文学史视角加以评析’,进而揭示刘永济的学术个性与《文心雕龙校释》的独特学术价值。”“纵览后七章可以发现,为探究刘永济不同领域研究的个性特色与地位影响,被成果作为学术参照的还包括刘熙载、朱熹、况周颐、刘师培、姚鼐、王逸、黄人、梁启超、王国维、阮元、徐师曾、陆侃如、冯沅君、闻一多、梁宗岱、吴宓、茅盾、吴梅、席鲁思、顾颉刚、苏雪林、朱自清、赵景深、龙榆生、钱锺书、游国恩、程千帆等前辈后学,以及海外的费正清、高友工、叶嘉莹、叶庆炳、村上哲见等学人的著作和观点。正是在考镜源流、辨章学术过程中,刘永济学术的个性和价值才得以充分而确证地被揭示出来”。(专家五)
《周秦诸子选粹》
其五,对传主的各类学术著作的专题评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很有学术分寸,并能以极简明的词语揭示各自的特点,表现出了可贵的学识和创新能力,其观点对学术同行想来也会有所启迪。
“本成果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诸如对刘永济20世纪20年代的‘学衡派’归属辨析、对40年代武汉大学文学院新旧两派纠葛和刘永济的姿态的论析、对刘永济各个领域古典文学研究的成就的把握、对刘永济偏重中国文化而不排斥西方文化的立场的定位,等等,都体现了本成果作者的学术创新能力”。(专家一)
“该成果的显著长处与特色之一,还在于富有学术色彩,即在评述传主的学术活动及其成就时,不仅没有说外行话,而且还很有学术分寸,做到了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有助于读者认识与理解相关学术问题(主要是中国古代文学史领域)。至于第七章对于传主的‘屈赋研究路径’的‘得与失’的考察分析,更见作者的可贵学识,其观点对学术同行想来也会有所启迪”。(专家三)
“对传主的各本各类学术著作的专题评述,能以极简明的词语揭示各自的特点,这是该成果的突出特色。如第五章,《文学论的三重视野》,分别从文化视野、文学史视野、文学批评史视野三个角度肯定其著述方式,指出‘其示范意义至今仍没有过时’”。(专家四)
其六,“在历史资料的搜求整理上亦颇见功力。特别是考虑到传主的独特身份,许多资料或淹没已久,或根本就未曾见诸记载,能够基本勾勒出人物较完整清晰的面目,这种努力就弥足可贵”。(专家二)
《古戏曲选》
在充分肯定《刘永济评传》学术价值的同时,匿名评审专家也提出了细致而中肯的修改意见。如果说专家的鼓励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写好《刘永济评传》的信心,那么,他们的修改意见则对于《刘永济评传》的修改完善发挥了直接而显著的作用。大体说来,后期的修改包括四种类型。
其一,完全依照专家提出的方案来做,例如结项成果的引言、结语和第一章的第一节“书香门第”,就是根据专家建议而增加的。
其中,引言侧重于“介绍学术界已有的刘永济研究成果”,结语侧重于“对刘永济的学术成就作总结和评价”,“书香门第”一节侧重于“对刘永济的家世及其对刘永济的影响做一定论析”(专家一),上述增补使得评传的内容更为完整。
其二,专家虽没有提出具体的修改方案,但指出了努力的方向,一部分修改就是沿着这个方向展开的。
例如,申报成果对叙述传主人生经历和学术背景部分的扩展,目的就是为了“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可感”(专家一)。结项成果的第一章《刘永济的求学生涯》、第二章《从明德学校教员到东北大学教授》,系在申报成果的第一章《从前清秀才到民国教授》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
第一章从“诗书继世”的刘氏家风,父辈的熏陶直接影响了刘永济的人生态度与学术兴趣,早年的阅读经历和家庭教育奠定了他的儒家信仰,新式教育影响了刘永济立身处世的风格和态度等方面,展示了刘永济的求学生涯与其人生志趣之间的多重关联。
第二章聚焦于1917年到1932年间的刘永济。1917年7月,应长沙私立明德学校校长胡元倓之邀,刘永济成为私立明德学校国文教员,前后将近十年。1927年初,因清华同窗吴宓的引荐,刘永济赴沈阳任东北大学文学院教授,直到1932年7月被聘为武汉大学教授为止,历时五年有余。
《十四朝文学要略》
这十五年的岁月,奠定了刘永济以辞章之学安身立命的学术个性,在填词之外,他还完成了《文学论》《十四朝文学要略》等学术著作。他的文化保守主义形象和炽热的民族情怀,因其与《学衡》主将梅光迪、吴宓的密切交往,和身处东北的特殊境遇,表现得尤为充分。这两章的内容,较之《从前清秀才到民国教授》更为充实,有助于立体地呈现刘永济的形象。
其三,匿名评审专家的一部分修改意见是针对整部书稿而言的,如:“从传记写作的角度看,这一评传写出了著作等身、学术个性鲜明的刘永济,同时还可以更充分地写出刘永济何以能著作等身,以及何以形成这样的学术个性。即不仅写出传主为某人,同时也写出其何以成为某人”(专家五)。“从传记的角度看,对传主的内心思想尚可开掘与阐释”(专家四)。
结项成果虽然未必完全符合匿名评审专家的期待,但我们的确始终将这一期待悬为鹄的,结项成果中的一些重要章节,如“早年的阅读经历与儒家信仰”“新式教育影响了刘永济的处世风格”“刘永济何以与《学衡》结缘”“如何解读《湘君》诸人的‘自愉’心态”“苏雪林何以对刘永济耿耿于怀”“‘补读人间未见书’”“‘要向青灯共策勋’”等,都是为了写出“何以形成这样的学术个性”“何以成为某人”,或较为恰切地阐释传主的内心思想。
《经典唐诗》
说实话,在整个修改过程中,以专家建议来检测修改质量是我们经常做且乐意做的一件事。如果说经由我们的努力,结项成果的水准较之申报成果又有所提升,那么,这里首先要感谢的是五位匿名评审专家的勉励。
其四,除了根据专家意见对申报成果做认真修改外,还有一些修改,是我们自己发现了不足而做出的。
例如《刘永济屈赋研究的路径与得失》一章“刘永济的屈赋考据”一节,申报成果原设两个细目:“关于屈赋篇目的鉴别”“关于屈赋审音、训诂、语法等方面的研究”,虽然也包括了刘永济屈赋考据的两个主要方面,但未能显示出刘永济在这两个方面的不同特点。
经过修改以后,结项成果的两个细目分别是:“关于屈原作品的鉴别以人文性见长”“关于屈赋的审音、训诂、语法研究等以科学性见长”,并在论述中概括指出:“刘永济的屈赋考据,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类偏于人文性的阐发,常常并无铁证,如关于屈赋作品的认定和部分字句的改动,一方面对读者多有启迪,另一方面也不时招致商榷;第二类则以科学性见长,包括屈赋的审音、训诂、语法研究等内容,他的几个主要成果,如《屈赋通笺》各卷的‘正字’‘审音’‘通训’各节,以及《屈赋音注详解》《屈赋释词》两部专书,集中显示了他在考据和语言学方面的深厚造诣。其屈赋研究得到闻一多、游国恩等大家的激赏,主要是在第二个方面。”
与申报成果相比,眉目更为清晰。诸如此类的修改,或大或小,计有一百余处。
承蒙诸多学术刊物的帮助,在撰写和修改《刘永济评传》的过程中,部分内容已先后发表问世。兹依时间顺序罗列如下:
《宋代歌舞剧录要》
1.《刘永济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武汉大学文学学科的“新”“旧”之争》,《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年第4期。
2.《刘永济与“学衡”的离合及其文化姿态》,《人文论丛》2014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3.《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的学术宗旨与主要贡献》,《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年第1期。
4.《刘永济〈文学论〉的三重视野》,《文艺研究》2015年第12期。
5.《论刘永济的曲学研究》,《长江学术》2016年第1期。
6.《论刘永济的说部流别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7.《疑古与分寸——评〈剑桥中国文学史〉的楚辞论述》,《文艺研究》2016年第6期。按,本文的主体是《刘永济评传·刘永济屈赋研究的路径与得失》的第一节。
8.《刘永济论“填词之事”》,《中华诗词研究》第二辑,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10月版。
《南史提钩校注》
9.《刘永济的吴文英论述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书写》,《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0期。
10.《刘永济论屈原之“自铸伟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6期。
11.《从〈湘君〉与〈学衡〉的离合看刘永济的辞章家风范》,《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第2期。
12.《论刘永济屈赋考据的人文性与科学性》,《长江学术》2017年第2期。
13.《以意逆志:中国古典诗词的文本细读——以刘永济〈微睇室说词〉解读吴文英词为范式》,《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14.《刘永济:人生归有道,此外更何求》,《光明日报》2018年1月22日第16版“光明学人”整版推出。
15.《论〈十四朝文学要略〉的文学史书写》,《江淮论坛》2018年第2期。
16.《论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的文学史阐释》,《文学遗产》2018年第3期。
17.《现代学术史上的刘永济》,《齐鲁学刊》2018年第4期。
这里不避琐屑地罗列这些篇名和刊物,一方面是为了记下人生的雪泥鸿爪,另一方面也是借以表达对这些刊物以及刊物编辑的感谢。《刘永济评传》初版曾于2020年荣获第十一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亦一并加以说明。
由于语境的疏离以及学养的不足,尽管我们全力以赴,努力写出一部与刘永济相称的评传,但我们深知,《刘永济评传》仍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纰漏或疏失,期待时贤方家不吝赐正。
陈文新于武汉大学
2017年4月25日
2024年7月22日改定
《文心雕龙校释》
目 录
引言
第一章 刘永济的求学生涯
第一节 书香门第
第二节 前清秀才的自学经历与儒家信仰
第三节 新式教育拓展了刘永济的视野和学缘
第二章 从明德学校教员到东北大学教授
第一节 任教于明德:词家、学者与文化人
第二节 东北大学教授:文化立场与民族情怀
第三章 刘永济与学衡派
第一节 《学衡》与刘永济的文化保守主义立场
第二节 《湘君》与刘永济的辞章家气质
第四章 刘永济与20世纪40年代的武汉大学文学学科
第一节 国立武汉大学一度以“保守”著称
第二节 苏雪林何以对刘永济耿耿于怀
第三节 刘永济的雅量
第四节 刘永济的几个主要学术领域
第五章 从“思想改造”到“识得真源”
第一节 “补读人间未见书”
第二节 “要向青灯共策勋”
第六章 《文学论》的三重视野
第一节《文学论》的文化视野
第二节《文学论》的文学史视野
第三节《文学论》的文学批评史视野
第七章 《十四朝文学要略》的文学史书写
第一节 《十四朝文学要略》的文学史理念
第二节 《十四朝文学要略》与主流文学史的视野之异
第八章 刘永济屈赋研究的路径与得失
第一节 知人论世是刘永济屈赋研究的基本范式
第二节 刘永济屈赋考据的人文性与科学性
第三节 刘永济论屈赋辞章之美
第九章 《文心雕龙校释》的文学史建构
第一节 “校释之作,原为大学诸生讲习魏、晋、六朝文学而设”
第二节 《文心雕龙校释》注重“风会”即长时段文学状况的考察
第三节 文学史视野下的辨体研究及各体代表作之分析
第十章 《唐人绝句精华》的学术宗旨与主要贡献
第一节 刘永济论王士祯神韵说的历史缘由
第二节《唐人绝句精华》与《唐人万首绝句选》的风貌之异
第三节《唐人绝句精华》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
第十一章 刘永济词学研究的三个面向
第一节 刘永济论“填词之事”
第二节 刘永济论唐五代词的流派划分和风会变迁
第三节 刘永济的吴文英书写与20世纪的文学史叙述
第四节 刘永济的吴文英词细读
第十二章 刘永济的说部研究与曲学研究
第一节 刘永济论说部流别
第二节 刘永济的曲学研究
结 语 刘永济与现代中国学术
第一节 词人刘永济
第二节 古典文学专家刘永济
第三节 现代学术史上的刘永济
附录 刘永济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一、(研究对象)原始文献
二、古籍
三、(研究性)著作
四、(研究性)论文
后记
《刘永济评传》,陈文新、江俊伟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陈文新:刘永济与清华同窗吴芳吉的深情厚谊
陈文新:刘永济与复旦同窗陈寅恪的诗词唱和
陈文新:刘永济的“自命不凡”
陈文新、江俊伟:苏雪林为什么记恨刘永济
陈文新、江俊伟:“旧派”刘永济与“新派”叶圣陶等人的交情 配资用哪个软件
发布于:江苏省 上一篇:正规炒股杠杆平台开户 国务院调查组相关负责人就江西新余佳乐苑小区特别重大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答记者问
下一篇:合法配资平台排名 财政部:目前已拨付第一笔贴息资金80亿元